引言:历史命题的当代回响
1949年3月,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提出"进京赶考"的著名论断时,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一张白纸的新中国建设答卷。七十余年后的今天,西柏坡党性教育将这一历史命题升华为永恒的时代课题—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"赶考"从未结束,只是换了考场和考题。
一、历史原点:西柏坡时期的"赶考"命题
西柏坡时期的党性教育蕴含着深刻的"赶考"智慧:
考题设置:七届二中全会提出"两个务必",直指执政后的作风考验
考场布置:土坯房里的政治局会议,煤油灯下的战略决策
考官身份:明确"人民是阅卷人"的根本立场
当时的西柏坡党性教育通过"马灯夜话""支前实践"等特色形式,培育了第一批"赶考者"的政治品格。数据显示,1949年随中央进京的干部中,90%以上都经历过西柏坡的党性锤炼。
二、时代变奏:新时期"赶考"的内涵拓展
当代西柏坡党性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课题:
考题维度从"不做李自成"扩展到"四大考验""四种危险"
考场范围从党政机关延伸到网络空间、国际舞台
评分标准增加了高质量发展、共同富裕等新指标
某省级党校调研显示,82%的学员认为"新时代赶考难度不降反增"。这要求党性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: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应对、从情感触动到能力提升、从集中学习到终身修炼。
三、实践路径:构建常态化"赶考"机制
西柏坡党性教育的当代价值,在于构建永不停歇的"赶考"机制:
建立"考题"更新制度
每季度结合中央最新精神更新案例库,如将"脱贫攻坚"纳入新时代赶考必答题。
创新"考场"设置形式
开发"云端赶考"数字平台,实现党性教育的"时时可考、处处能考"。
完善"阅卷"评价体系
引入360度考核机制,让群众评价占比不低于50%。
某地开展的"赶考日志"实践表明,这种机制使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提升38%,群众满意度提高27个百分点。
结语:永不停步的精神长征
从西柏坡的土坯房到新时代的"云端考场",共产党人的"赶考"永远在路上。西柏坡党性教育的伟大之处,正在于它把某个历史时刻的警醒,转化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。当每个党员干部都能自觉以"考生"姿态面对时代大考,西柏坡的精神火炬就真正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程。
高老师:13663110508
王老师:13731188192
地 址:西柏坡纪念馆馆委会南侧约30米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