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太行山深处的滹沱河畔,有一片被历史染成赤红的土地。五间低矮的土坯房,一盏摇曳的煤油灯,几张斑驳的木桌,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"进京赶考"前的精神原乡——西柏坡。这里,红色故事如星火燎原,照亮着新时代干部培训的精神天空。
一、历史窑火中的精神密码
1948年秋,西柏坡的土坯房里昼夜灯火通明。毛泽东主席的铅笔在作战地图上勾画出三大战役的宏图,周恩来副主席的电报机奏响着决胜千里的交响曲。那盏煤油灯下,"两个务必"的谆谆告诫,凝结成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精神密码。七届二中全会上,党中央以"进京赶考"的清醒,将西柏坡精神镌刻进民族的血脉。这些故事,是西柏坡红色基因最生动的注脚。
二、红色故事里的初心映照
"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,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,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"——西柏坡村支前模范阎受孩的故事,诠释着"军民鱼水情"的深刻内涵。毛泽东主席推碾子、周恩来副主席纺线、朱德总司令种菜,这些历史细节,勾勒出老一辈革命家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本色。这些故事,是新时代干部培训最鲜活的教材。
三、精神原乡中的赶考新篇
走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,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档案。情景党课上,学员们化身"中央委员",在七届二中全会遗址前重温"赶考"命题;沉浸式体验中,年轻干部摇动老印刷机,油墨清香里领悟"党的新闻舆论工作"的初心。
四、永不褪色的时代启示
西柏坡精神对新时代干部培训有着深刻的启示:
坚守人民情怀:从"半条棉被"到"三大战役支前民工",读懂"江山就是人民"的真谛;
永葆赶考清醒:在"进京赶考"的命题前,校准"权力观"的坐标;
锤炼战略思维:从三大战役的决策中,领悟"胸怀大局"的智慧;
传承红色基因:让西柏坡精神在新时代的奋斗中焕发新光彩。
站在"两个一百年"的历史交汇点,西柏坡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精神灯塔。它照亮着新时代干部的奋斗之路,提醒着我们:无论走得多远,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;无论取得多大成就,都要始终保持"赶考"的清醒与坚定。这座永不褪色的精神原乡,正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,以"宜将剩勇追穷寇"的决心,以"不敢有丝毫自满"的谦逊,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新的辉煌!
高老师:13663110508
王老师:13731188192
地 址:西柏坡纪念馆馆委会南侧约30米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