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3月,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之际,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"两个务必"论断。这一历史时刻背后,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行动哲学——既保持清醒谨慎的态度,又展现出锐意进取、善作善成的实践智慧。今天,当我们重新审视西柏坡精神这一宝贵财富时,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行动方法论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具有特殊启示。
一、历史现场:西柏坡时期的决策智慧
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《毛泽东传》记载,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间,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办公室内亲自修改审定各类电报达400余份。这些文件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不是简单的冒险或保守,而是基于深入分析的果敢决断。在决定发起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,毛泽东与前线指挥员进行了长达17天的电报往来,反复推演各种可能性,最终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,创造了以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。
这种决策过程展现的正是锐意进取与善作善成的辩证统一。西柏坡纪念馆保存的原始电文显示,中央军委在战役指挥中既大胆采用"吃一个、夹一个、看一个"的创新战术,又细致到要求部队"每门炮配足三百发炮弹"的后勤保障。这种将战略雄心与战术务实完美结合的工作方法,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维度。
二、方法论解析:进取与成效的实践逻辑
西柏坡党性教育的当代价值,在于它揭示了成功行动的深层逻辑。通过分析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工作档案可以发现,当时的决策执行体系具有三个鲜明特征:
第一是"前瞻性务实"。在筹备新政协会议时,周恩来亲自拟定了一份包含"民主人士接待规格"、"会议座位排序"等28项具体事项的清单(据《周恩来年谱》)。这种既着眼大局又狠抓细节的工作方法,确保了重大决策的落地见效。
第二是"创新性传承"。在金融战线,董必武领导创建中国人民银行时,创造性地将革命根据地货币工作经验与接管城市后的新情况相结合,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完成了币制统一(见《董必武传》)。这种既尊重传统又突破常规的做法,展现了善作善成的智慧。
第三是"系统性突破"。在土地改革中,党中央既坚决推进"耕者有其田",又及时制定《中国土地法大纲》规范工作,使这项涉及数亿农民的重大改革平稳有序推进。这种系统思维下的锐意进取,至今仍具借鉴意义。
三、当代启示:红色教育培训的行动转化
在新时代红色教育培训中,如何将这种行动智慧转化为干部能力?某省组织部门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。他们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培训中设计了"三解三练"教学模块:
"解构历史决策"环节,学员通过分析原始电文,理解当年中央如何权衡风险与机遇;"解题现实案例"环节,将当前改革发展难题与历史经验对照研讨;"解悟个人工作"环节,要求每位学员制定具体改进计划。这种培训方式使历史智慧真正转化为工作能力。
结语:
西柏坡精神中的行动智慧启示我们:真正的锐意进取是科学研判后的果敢前行,真正的善作善成是系统思考下的精准发力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党员干部既需要"敢教日月换新天"的豪情,更需要"致广大而尽精微"的实干。这或许就是西柏坡党性教育最珍贵的当代馈赠——不是简单的精神激励,而是一套经过历史检验的行动方法论,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"赶考"路上交出优异答卷。
作者:西柏坡培训基地李老师
高老师:13663110508
王老师:13731188192
地 址:西柏坡纪念馆馆委会南侧约30米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